“大夫,我明明是低血糖,你怎么说我是糖尿病呢?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面对医生的诊断,患者丁先生(化名)十分不解。

患者反复出现低血糖

医生步步排查寻病因

丁先生因“一侧手足麻木”来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后被收治入院。一次下午外出完善检查,返回病房后,突然出现头昏、心慌、出汗和饥饿症状,测血糖发现只有2.6mmol/L,进食后症状缓解。此后几日反复出现过类似情况,血糖检测数值在2.1-3.5mmol/L之间。

这个异常引起了医生的重视,开始为他排查病因。经了解,丁先生既往无慢性心肝肾及消化系统等疾病,无糖尿病病史及长期药物服用史,近1周服用的药物也与此症状无明显相关,化验静脉空腹血糖、HbA1c、血常规、肝肾功、甲功、电解质均正常,神经内科医生排除了急性脑卒中。为进一步明确低血糖病因,丁先生被转入该院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医生从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方面逐一排查,又完善了胰腺强化磁共振等检查,同样没有发现与低血糖相关的可疑之处。而且患者在转入内分泌科后,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眼看病因排查要陷入僵局,不死心的医生一再追问,患者这才断断续续地回忆起四五年前的一件事。

原来,早在四五年前,丁先生就出现过类似心慌、出汗、饥饿、头晕等症状,而且不止1次,大多发生在下午4-5点、劳累或活动量大、午饭进食偏少的时候,进食后即可缓解。因为症状不经常出现,所以未引起重视。“这还叫事儿吗?饿了心里慌慌不好受,但吃点东西就立马好了呀!”丁先生说。

患者不以为意的事儿,让医生眼前一亮:病因可能就搁这儿了。很快,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结果,验证了医生的想法——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正是2型糖尿病早期状态之一。此时患者因存在胰岛素、C-肽释放延迟,导致餐后胰岛素水平与血糖水平不平行而发生低血糖。

医生根据病症对症下药,给予患者阿卡波糖随餐口服,观察2天无低血糖出现。患者出院半月后电话随访,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

易被忽视的糖尿病前期

距离糖尿病到底有多远

糖尿病的发病是一个慢性的逐渐演变的过程,在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即“糖尿病前期”,包括葡萄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这时期的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低血糖症状也不常见。

其中,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量异常所导致的低血糖,往往发生在午晚餐前,或进食高糖高脂食物后,或餐前运动过度、进餐延迟、劳累等情况下,几乎不发生于夜间及清晨空腹状态,症状或轻或重,有饥饿、心慌、手抖、出汗、头晕、恶心、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等神经低血糖症状,通常少量进食即可缓解,所以往往会被忽视。并且,因为发作时间短,即使就医,血糖大都已经恢复正常甚至偏高,所以经常会被分流至心内科或神经内科等,一通检查过后没有任何发现,也就不了了之。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50.1%,即每2-3个成人中就有1人存在葡萄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前期距离糖尿病并不远,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将会加速2型糖尿病的到来,而及时进行干预则可以对其有效防治,最终恢复正常。

目前,干预的措施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非药物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为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日常注意控制热量摄入,并进行每周超过150分钟中高强度体育运动;二是药物干预,包括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受体激动剂等,目前我国唯一获得IGT(糖耐量受损)适应症的药物是阿卡波糖。

糖尿病前期具有隐蔽性,因此日常偶尔发生低血糖千万不要认为“不是事儿”,早筛查、早治疗,才能远离糖尿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