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金立红 报道
王梅一直都知道自己跟身边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主妇”不一样,她不是事事依赖丈夫的妻子,更不是为子女完全牺牲自我的母亲。继骑自行车、徒步、爬山、打羽毛球后,52岁的她如今又爱上了跑马拉松,上周7天的时间内她跑了3个半马,而这个周末,还有一场半马在等待她的出发。
对于母亲的这种近乎于“叛逆”的行为,张驰也并非没有埋怨过——母亲的大把时间都用在自己的交际与娱乐上,甚至经常忘记为曾经年幼的她做饭。但如今张驰更加感谢这样的母亲,她没有将自己囿于几十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围绕着厨房、工作、家庭打转,而是在现实的打磨里,尽力将自己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元。
一周跑了3个半马
最先听到关于王梅的故事是在其女儿张驰的口中,关于妈妈对马拉松近乎痴迷的行为,她不解且无奈,“50多岁的人两个月跑5个马拉松,你们说她是不是疯了?”张驰说,她并不是不让妈妈跑马拉松,只是觉得应该有个限度。
但显然,王梅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她从2021年开始跑步,2022年便能一次跑二十几公里。直到现在她也坚持着运动的习惯——工作日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跑15公里左右,周末则跑得更久,一般都会是一个半马甚至更多的距离,比如25公里。
马拉松比赛中的王梅
过程中当然充斥着伤痛。2021年11月王梅开始跑步,12月份她自己便跑了第一个半程马拉松的里程。2022年3月,她觉得自己跑全马也没问题,但4月份就开始受伤。实际上,那几个月她已经跑够了300公里,但她觉得自己状态很好,不愿意休息,带来的后果就是长期积累的伤痛,“先是腿抬不起来,后来小腿、脚踝、膝盖浑身疼了个遍。”王梅琢磨着,这是每个跑步爱好者必经的路,“以后就有经验了。”
2023年初,冬去春来,马拉松赛事如井喷般在全国各大城市铺开。王梅做了两年的准备,终于可以正式踏上马拉松的跑道。她和同跑团的十几个人一起拼车去了青岛。21.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她共用了1小时48分钟,这个成绩在专业运动员里或许并不起眼,但51岁的年龄,她已是大众跑者里的佼佼者。
第一场马拉松赛事像是打开了王梅向外的开关,她开始关注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寻找可以出门的机会。
目前为止,她用脚步丈量了烟台、淄博、东营等省内城市,省外她去过了杭州、厦门、上海等城市,但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杭州,“2023年12月17日,去杭州我自己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硬卧,以前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很多历史典故,在抵达那座城市的时候有了具体的样子。”这次全程马拉松,她跑出了属于自己的最好成绩——3小时42分钟56秒。
“上个周我跑了3个半马,这周稍微调整一下,周末还有个半马。”王梅细数着,“4月初要去曲阜,4月中旬要去青州,5月初要去昌邑,后面还有北京、上海的马拉松赛事,都在等我出发。”
“半辈子了,没怎么出过县城”
说起爱上跑马的缘由,王梅笑了,“在跑步之前,我的爱好是打羽毛球,但是打羽毛球需要场地费,跑步是免费的呀,我只是想保持运动的爱好,哪想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女儿张弛在一旁哈哈大笑,“我咋不知道你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始跑步的呢,后来买的鞋子、运动服比场地费都贵多了。”王梅也跟着笑,“咱一开始跑的时候也不知道有那么多讲究,什么配速啊步频啊,一开始都不懂。”
王梅退休前是一名普通工人,尽管有着自己的爱好,却也大多是在潍坊的一个小县城内活动。“半辈子了,基本上没出过县城,也没时间出去旅游,正好有跑马这个机会出去走一走,很好。”王梅感慨,“到这个年龄了,其实不想学东西了,但是想出去就得学习,你得知道去哪里、怎么走,我觉得自己又年轻了很多。”
王梅告诉记者,其实在此之前她去过青岛,因为那是女儿工作的地方,“我方向感不好,不会看地图,以前出门坐地铁的时候都是女儿带着。”开始参加各个城市的马拉松后,王梅变得越来越勇敢、自信,“我学会了自己坐飞机、高铁、地铁,不懂就问,陌生的环境也不打怵了。”
“我一开始觉得跑步不用像打羽毛球一样和三五个人约好,也不用配合,我就喜欢一个人跑,后来机缘巧合进了跑团,才知道什么是马拉松,慢慢深入了解这个运动项目。”王梅还记得第一次跑马拉松时候的情景,“7000多人参赛,我当时不懂配速,一开始跑心率就直冲190次/分,好在最后成绩不错,比我平时跑的还要快一点,跑完非常兴奋。”
“我自己单纯去旅游没有那么大的动力,但马拉松是一种爱好,让我有动力往外走。”王梅说,她最初参加马拉松比赛是为了能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现在她的愿望正一步步成真,马拉松正成为她打开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她也彻底爱上了这项运动。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
张弛曾经在妈妈生日的时候写过一些关于她的文字做纪念,在她的眼里,妈妈不是传统家庭中的母亲形象,“我很少体验到来自妈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细腻柔情的呵护或者牺牲自我的全盘付出,但我丝毫不怀疑我妈对我的爱。”
张弛曾经认为妈妈应该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家庭里,而不是每天出门经营自己的交际与娱乐,“别人家的妈妈每天下午都要给孩子送个营养搭配的便当,而我饿得嗷嗷叫,还要和她在做不做饭的问题上争论半晌。”张弛曾为小学生作文里用母亲把最后的几块排骨、鸡翅等让给孩子用以表现母亲的母爱而觉得不真实,在得知朋友们的母亲真的如此时,她哑口无言,“我妈从来不会这样,她连最后几根土豆丝都要和我抢,看着我气急败坏露出得意而狡黠的神情。”而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弛笑了又笑,“妈妈是个情绪激烈的人,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她和我像掉了个个儿,我们各自野蛮生长,又共同磨砺着我爸极大的包容心。”
王梅的长相和记者想象中母亲的形象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她蓄着短发,有着微笑时上扬的嘴角,还有看向女儿时温柔的眼神。但也不太一样,退休后她在一家烟酒行帮朋友看店,随身带着放松腿部肌肉用的两把泡沫滚轴和一把黑色的筋膜枪,说起运动来精神头就变得很足。
“以前我喜欢骑自行车,还喜欢徒步,还和朋友们一起翻过一座座山头,现在我喜欢跑步,喜欢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顺便还能旅游。”王梅说,她对女儿的教育是开放式的,但自认为也担负起了应对女儿的责任。说着,她看向女儿寻求肯定,“对吧?张弛。”张弛点头,带着孺慕的笑。
与王梅截然不同,她的丈夫是一名美术老师,喜静,每天的爱好就是画画,上班的时候画,下了班就在改造后的阳台“画室”画,他对妻子跑马拉松的态度和张弛几乎一致,劝着“少跑点,少跑点”,虽然毫无作用。
王梅坦言,她现在工作的工资多数都花在了参加马拉松比赛上,“有的城市去一趟一千多块钱,大城市花费多一些,可能需要两三千块钱,但我觉得挺值。”王梅举了个例子,“去上海的时候我到了外滩,看到和平饭店的建筑物,才想起来这是我看过的很多剧里的场景,本来这些东西在脑海里都要忘记了,看到实物以后所有的记忆都涌进来了,很好。”
从骑车、徒步到打羽毛球、跑步,王梅的爱好变了又变,每个阶段都有热爱的运动项目,每次爱好都能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就像张弛在笔记里所写,妈妈拥有着她这辈子都积攒不出来的精力和勇气,青春的余热永远都挥霍不完,个人的生活永远不被家庭磨损,“妈妈时时让我因自己身为年轻人却孱弱且懒散而惭愧,因为她的骨头缝里都能迸射出阳光。”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