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阳颖 娄底报道

走路的时候风风火火,说起话来干脆利落……与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副主任王琼瑶面对面,发现和大家印象中的心内科医生一样,她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做事果断。

心血管疾病起病急、变化快、后果重,甚至短时间内就会引起患者死亡。心脏之于身体,关键却也脆弱,这就要求心内科医生必须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这里就像一个战场,‘快’是心内科医生必须要掌握的关键词。”

“患者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心电图检查后考虑是急性心肌梗死……”接到乡镇卫生院的转运电话后,王琼瑶和团队立即做好相关准备,并开启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为全力抢救患者争取时间。

给予术前药物治疗、建立静脉通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马上展开救治,并根据患者当前的身体情况,紧急制定手术方案。

当天13时5分,患者被推入手术室;13时22分,成功植入支架,开通血管。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拉锯战中,王琼瑶及团队分秒必争,成功为患者赢得生机。

心脏病的医治有“三驾马车”:药物、外科搭桥手术和介入手术。介入治疗作为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手术,既可以弥补单纯药物治疗的不足,又可以免去外科搭桥手术的创伤,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救治危重症患者,有时就像在走钢丝,我们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技巧,才能确保患者抢救成功。”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2019年,王琼瑶主动申请前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学习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进修期间,她求知若渴,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除了完成收治病人、书写病历等日常工作外,还重点跟台学习尖端手术技术。

介入手术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在做手术时,为了防御X射线,需要穿上近30斤重的铅衣,有时一天要负重站立七八个小时,刚开始很难适应,看似瘦弱实则坚韧的她没说过一句苦,愣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临床工作之余,她也常到技能中心去“充电”,练习手术模拟器、查阅教材文献、观摩手术视频,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越学越感受到医学的博大精深。”王琼瑶说。

进修是新的起点和契机,回院后,她在心脏介入领域不断深耕,学以致用,参与了多项全市首例等新兴技术的开展。

属于她的故事在不断书写……

刷新纪录!全市首例左束支起搏术的开展标志着医院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填补区域空白。该技术可在治疗心脏起搏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患者心功能,改善远期预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左右心室同步收缩,心功能改善明显。

成功实施全市首例房颤+房扑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既解决了患者房颤症状,又堵上了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的根源——左心耳,将患者卒中和出血风险降到最低,为房颤患者提供了远离脑卒中、改善生活质量的新选择。

对待患者,王琼瑶始终面带笑容,以心换心的沟通给患者带去莫大安慰。

医生不仅治病还需治心。除了高超的技术水平,耐心也是考验医生专业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深入了解患者所思所想,与患者产生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射频消融术不需要开胸,创伤很小,恢复起来也快,您不用太担心。”患者肖先生反复心悸多年,发作时心跳高达270次/分,因为害怕开胸手术风险太大,就一直拖着不肯动手术,这一拖就是近10年。王琼瑶得知情况后,就经常去找他聊天,仔细和他解释新技术不用开胸动手术的优势,暖心的安慰、专业的水准让肖先生慢慢打开心理防线,大大缓解了心理压力,最后同意手术。

术后,肖先生恢复良好,终于摆脱了多年疾病的困扰。“王医生,要是早点碰到你,早点手术,我就可以少吃几年的病痛亏。”出院那天,肖先生紧紧拉住王琼瑶的手说着感谢。

“每次看到救治过的患者面带笑容地回家,看到他们握着我的手不停地说谢谢,一股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就油然而生,身为医师的责任感就是在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瞬间慢慢增强的。”说起被患者认可、记挂的种种,王琼瑶的话音慢慢地轻柔了起来,“很多患者因久病而焦虑,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用自己的耐心去感化患者,才能让患者产生信任,医患合力治疗,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在工作之余,王琼瑶经常走到群众身边为其科普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上医治未病”。除了临床医疗工作,王琼瑶也一直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预防保健知识,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

“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早发现、早干预,正确对待,就可以在早期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害。”这也是王琼瑶做科普的初衷,12年的行医生涯,她看到了太多因对疾病认知不够而耽误病情的患者。

乡镇、社区、企业,在院外的这些地方,经常能看到王琼瑶为群众科普的身影。此外,她多次到基层乡镇卫生院讲课,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基层医生,帮助他们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满足当地居民的就医需求。

平时工作繁忙,王琼瑶大多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去做科普,这也压缩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家人都很支持我,有次在家看电视,儿子突然和我说,视频里的人做心肺复苏的姿势不对,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之前在我制作课件时看到过,竟然就记住了,那时他才5岁多。”提及此事,她欣慰一笑,再次袒露出了不一样的柔软。

就这样,在汗水和努力的浇灌下,这朵铿锵玫瑰正在不断绽放,用她的“外刚”,在医学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用她的“内柔”,抚慰着患者,守护着生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