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发生于食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消化系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主要以鳞癌为主,占90%左右,食管下端及贲门部也可发生腺癌,占10%左右。
据2020年全球癌症报告,食管癌 2020 年全球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居第八和第六,食管癌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六及第四。食管癌在中医学中属“噎膈”范畴,噎膈是指以吞咽食物梗阻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学在辨证论治疾病的过程中以中医证候为辨证基础治疗疾病发挥优势,通过对中医证候进一步规范研究能够提高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及准确度,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中医证候诊断量表能够将定性资料转变为定量资料,其研制促进了中医证候标准化的发展。现将近年来食管癌中医证候及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一、食管癌病因病机认识
1、中医学对食管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古代医学没有食管癌的病名,属于“噎膈”类疾病,噎指噎塞,即吞咽时梗阻不顺;膈为格拒,即饮食不下。噎膈为古代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膈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噎膈病因病机复杂,可在诸多古代医籍中见到各种论述。《素问·通评虚实论》有“隔塞闭绝,上下不痛,则暴忧之病也。”《景岳全书》有“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情志忧思等因素与噎膈的发生关系密切。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噎膈反胃》中有“瘀血在膈间,阻碍气道而成。”阐明了顽痰、瘀血可阻隔食道、胃脘形成噎膈,年迈体虚、气血亏虚也可导致噎膈的发生。
现代中医大家根据多年丰富临床经验对食管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识体系。郁仁存教授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多因情志、饮食、年老肾虚等导致气滞、血瘀、痰湿交阻于食管,形成肿块,积久成癌,其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遏为标。
黄金昶教授基于《黄帝内经》“三阳结谓之膈”理论,提出少阳、阳明、太阳三阳互结,少阳为火,阳明为燥,太阳为寒,三阳结即火燥寒三邪互结,阻碍气机升降,日久化痰化瘀,在痰火燥寒瘀共同作用下发为噎膈。
林丽珠教授指出食管癌病理性质虚实夹杂,气郁、痰阻、血瘀为标实之证,津枯血燥、阴损及阳为本虚之证,共同作用导致食管狭窄,为食管癌发病关键所在。
刘嘉湘教授认为食管癌与情志关系密切,思虑伤脾、脾虚痰凝,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加之饮食起居调摄不当,体质虚弱,多因素杂合而发为食管癌。
花宝金教授主张食管的气机升降受多个脏腑影响,食管癌发病与元气受损,肝脾之气不上升、肺胃之气不下降,导致气滞痰凝壅于胸膈有关,提出可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治疗食管癌。
食管癌病因病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古今医家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大多都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情志、饮食、体质多因素息息相关,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气滞、痰凝、瘀血为本,正气亏虚、阴血耗伤为本,结聚交阻于食道脘管发为本病。
2、现代医学对食管癌的认识
食管癌西医学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复杂多样,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多从调查研究和实验室观察中得来。食管癌的发生与有害的生活习惯相关,如进食粗、硬、热食物与不良饮酒嗜好。
某些慢性食管疾病如巴雷特食管经过长期慢性刺激可演变为食管癌。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旋杆菌、多瘤病毒等多种微生物感染也可诱发食管癌。
另外,食管癌的发病、进展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食管癌发生的机制正逐渐被人类探究悉知,如基因突变、肿瘤微环境、免疫炎症和自噬、内质网应激等被发现均可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
二、食管癌中医证型的分型研究
1、证型分型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噎膈证型分为痰气阻膈证、瘀血阻隔证、津亏热结证、气虚阳微证4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噎膈证型有痰气交阻证、津亏热结证、瘀血内结证、气虚阳微证4种。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肿瘤疾病分册》食管癌证型分为 4 类,分别为:痰气互阻证、血瘀痰滞证、阴虚内热证、气虚阳微证。
由林洪生教授主编的《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的食管癌辨证分为 7 型,有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痰湿证、热毒证和气滞证。
2、名医辨证经验
林丽珠教授将食管癌病理特点归结为血瘀、痰阻、津亏、气结,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食管癌辨证分型为肝郁痰凝证、血瘀痰结证、阴虚内热证以及气虚阳微证,临证治疗以开郁降气、解毒祛瘀、滋阴养血、化痰散结为法。
齐元富教授以痰湿郁阻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津亏热结证这4个证型治疗食管癌,并强调临床辨证分型不应拘泥于此,治疗中还要注重整体与病变局部相结合。
3、统计学宏观辨证研究
张彩云研究名老中医潘求敏教授门诊来诊的食管癌患者220诊次,采用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发掘食管癌高频证型顺次为脾肾亏虚证、痰气互阻证、阴虚热毒证、血瘀痰滞证。
李丽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名老中医治疗食管癌的医案 209 例,排名前五的食管癌证型分别为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痰气交阻证、瘀毒内结证和津亏热结证。
郝学羽采集来自王晞星教授门诊的 219 例食管癌患者的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及各类的主成分分析,挖掘出痰热瘀结证(15.5%),脾虚肝胃不和证(36.1%),肝胃阴虚证(26.5%)和气阴两虚证(21.9%)为临床多见证型。
4、食管癌治疗后证型变化研究
孙明坤等对107例食管癌首次化疗患者的中医证型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化疗前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分别为:痰气阻膈证、瘀血阻隔证、阴虚热结证、脾胃虚弱证和气虚阳微证,化疗后则以脾胃虚弱证为首,其次为瘀血阻隔证、再次是痰气阻膈证。
三、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研究现状
1、概述
中医证候量表的研制是推进中医证候研究客观化、标准化的重要手段,中医证候诊断量表对证候的客观量化推动了中医辨证诊断的规范化发展。
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建立包含构建量表条目池、筛选量表条目、条目量化赋权以及证候量表诊断阈值的确定,最后还要对量表性能进行评价。
不容忽视的是中医证候量表在量表的功能分类、条目的规范化表达、条目的筛选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规范量表的研制方法。
2、证候诊断量表的分类研究
中医证候诊断量表可分为单一证型的证候诊断量表、病证结合的证候量表以及某种疾病的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等多种类型。病证结合单个证型量表的诊断量表目前研究较多。
如沈真真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开展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制作高血压肾阴阳两虚证诊断量表,用于临床验证可行性良好。
单一证型如气虚证、阳虚证等作为临床常见证候,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王少卿等以证病结合理念为指导思想,研制以心脑疾病和糖尿病的气虚血瘀证证候诊断量表,满足临床及科研使用。
3、证候诊断量表在恶性肿瘤领域的研究
李丹博等通过文献整理、患者访谈、问卷调查建立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诊断量表条目池并进行筛选,经统计分析后最终研制出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诊断量表。
任娟等搜集整理关于原发性肝癌的文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证候学和症状学信息,并通过开放性访谈对量表条目进行删除修正后形成出初量表开展临床调查,同时评价量表信度效度,制作出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终表。
王谦运用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研制方法研制出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气虚证诊断量表和阴虚证诊断量表,并进行灵敏度、特异度等性能评价,证明该诊断量表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总结
中医治疗食管癌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各行业学会制定了食管癌中医证型分型标准,不同流派的医家对食管癌辨证分型也有各自的认识,但中医辨证论治受个人主观影响较大。
个体化诊疗模下食管癌辨证分型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规范化的证候进行临床推广。近年来关于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研制越来越多,量化的中医证候量表可推动中医辨证体系的规范化发展。
但在量表研制关键环节中,量表条目的筛选方法,以及诊断量表与评价量表功能的区分,量表性能评价方法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运用恰当的量表制作方法研制食管癌中医证型诊断量表来进一步推动食管癌中医证型的规范化发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