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阳气对于人体是十分重要的,毕竟“得阳气者生,失阳气者死”得说法早已深入人心。而《黄帝内经》中,又告诉我们一个健康常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也就是说,阳气和胃气对人体生命健康的作用意义重大。那么,在中医成千上万的古方中,究竟有没有什么方剂,既能守护阳气又能守护脾胃的呢?这个可以有,这个还真有!

在宋代的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千古良方,全方仅仅四味中药,而且每一味中药都是谦谦君子,于是这个方子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四君子汤。四君子汤由“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四味中药组成。对于这四味中药的剂量,原方所载的是“各等分”,将这四味中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二钱,用水一盏,煎至七分,服用时加入食盐或白汤少许。四君子汤在古代的用法是煮散,现代用法是煎汤,通用剂量为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水煎服。

四君子汤虽然是经过《局方》的收录得以广泛传承,其实它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更早。据《圣济总录》记载,其中有一个治疗“水气渴,腹胁胀满”的白术汤,药物组成与四君子汤一模一样。要说从方药探本求原的说法,去深层次了解四君子汤,就会发现,四君子汤与医圣张仲景所传的理中丸仅一药之差,而且,四君子汤这四味中药更是完完整整的出现在医圣张仲景所传的薯蓣丸方中,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说四君子汤是从薯蓣丸中衍化而来,但却可以看出,四君子汤所用四味中药,也是医圣张仲景的常用中药。

四君子汤全方以人参为君药。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更是位列“九大仙草”之一,在古代还是药堂的“镇店之宝”,那么,在全方中究竟主要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人参的功效颇为强大,是补气强身的必备良药,既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又能补益肺脾之气,还能生津养血、安神益智,不难看出,人参的功效十分强大。人参的核心是补气,比如明代医家吴昆说人参“能补五脏之元气”,清代名医陈士铎说人参“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人参除了补气是核心功效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那就是补阳,比如《本草经疏》中说,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药品化义》中说,人参“用补阳气,以固真气”。所以,药圣李时珍也感慨人参的妙用,认为人参可治“男妇一切虚证”。

四君子汤全方白术为臣药。白术虽然没有人参这么大的名气,但是它的神奇作用一点也没有落下。对于白术的妙用,明代医家吴昆说白术“能补五脏之母气”;明代医学家缪希雍盛赞白术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明代医学家倪朱谟评价白术为“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清代名医陈士铎称赞白术为“后天培土圣药”;清代名医黄宫绣称白术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可以说,白术在培补中宫方面的实力,的确非同凡响,不仅如此,白术还具有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作用。

四君子汤全方以茯苓为佐药。茯苓被誉为“四时神药”,必有它的过人之处,比如明代医家吴昆说茯苓“能致五脏之清气”,明代医学家陈嘉谟称茯苓为“为除湿行水圣药,乃养神益智仙丹”。茯苓除了常规的利水渗湿、健脾促运、宁心安神等作用之外,《汤液本草》中还提到了茯苓的另一个独特的作用,那就是“补阳”。古人通过取象比类,发现茯苓是“缘水土之阴,吸阳气而成”,所以,茯苓除了具有泻的一面,但同时还有补的一面。茯苓还隐藏的一个神奇作用,可能很多人未曾发现,那就是清代名医邹澍所说的,茯苓“其治为自上及下,直浚其源”,相当于能够“知病之母”,能够直达病所。

四君子汤全方以甘草为使药。对于甘草,药圣李时珍对它可谓是赞不绝口,认为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不愧是“药中之良相”;明代医家吴昆说甘草“能调五脏愆和之气”;清代名医黄元御更是盛赞甘草“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不得不说,甘草这味中药,还真是功参造化。甘草的核心作用,全在于调和一切不和谐的气机,除此之外,甘草的解毒之力,也是不容小觑。

在《局方》中,四君子汤原本是为了“荣卫气虚,脏腑怯弱”而设,常服可以“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而且四君子汤还有“辟寒邪,瘴雾气”的妙用。也就是说,四君子汤是一个补脾胃、补阳气的方剂,对于虚证或者中老年人来说,可谓是寿路上的必备良药之一。四君子汤主要适用于虚证,一切虚证都可以四君子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但是对于实证、热证、虚实夹杂的病症,不建议使用。四君子汤主要为补气、助阳而设,对于孕妇、哺乳期女性和容易上火的人群,不宜使用。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