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预防和辅助改善一些常见的疾病。

而且它是一种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运动方式,尤其是对于50岁后的中老年人来说,更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健身方法。

我们常说,坚持走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情绪、增加社交......

不过,有患者反馈说,长期坚持走路,能将心脑血管病和骨质疏松病“走没”?仅仅通过走路,真能达到这一效果吗?

一、长期走路能把2类病”走没”?是真是假?

我们推荐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成年人每周应该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的有氧运动,相当程度的混合强度有氧运动也是可行的。

走路就是一种很好的有氧运动,它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血糖,调节血脂和胆固醇,减少体重和脂肪,改善代谢和免疫,预防和延缓衰老,提高情绪和认知......

既然,走路的好处这么多,它是不是真能将疾病给消除呢?比如被人们提及的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别急,让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1、长期走路能把心血管疾病”走没”?有用,但达不到治病效果!

一项涉及近5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走路30分钟以上的人,比走路少于30分钟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27%;

另一项研究发现,每周走路5小时以上的人,比走路不足2小时的人,患中风的风险降低了43%。类似的试验结论还有很多,那是不是意味着长期走路真能把心血管疾病”走没”呢?

并不是!从这些试验,我们只能得出长期走路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但想要直接将心血管疾病”走没”,还真达不到这一效果!

我们常提及的心血管疾病,代指得是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等。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受多因素影响。

以冠心病为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情况、血脂情况、血糖情况、是否肥胖、是否有家族史、是否缺乏运动等等都是高危因素;

坚持走路确实能影响一些高危因素,像坚持走路肥胖风险更低,在一定程度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会降低;然而,如果患者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呢?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存在家族史,那么患者可能还是会被确诊冠心病!

2、长期走路能把骨质疏松症”走没”?真没这么神奇!

由于年龄、性别、遗传、营养、荷尔蒙、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都可能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元凶,所以我国被困扰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以50岁为分界线,50岁以上人群患有骨质疏松症大约占19.2%;以60岁为分界线,60岁以上人群患有骨质疏松症大约占32.0%!!!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的密度和质量下降,导致骨折的风险增加的疾病;而走路可以刺激骨骼的新陈代谢,进而增加骨骼的密度和强度,以便预防或者延缓骨质疏松的发展。

这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有数据支撑的。例如,一项涉及近1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周走路4小时以上的人,比走路不足1小时的人,患髋部骨折的风险降低了41%。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每天走路30分钟以上的人,比走路少于30分钟的人,骨密度的下降速度减慢了40%。

但是,大家应该也发现了,只能降低风险,并没有证据支撑长期走路能把骨质疏松症”走没”。

不过,除了这两类病,走路还能辅助预防或改善其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抑郁症、认知障碍等。因此,走路确确实实属于一种全面而低成本的健康保障方式。

二、久坐被称为“温柔的慢性自杀”?50岁后,每天花20多分钟做这件事,就能降低死亡风险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久坐是“温柔的慢性自杀”。

这并不是夸张,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久坐是指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8小时,不管是在办公室、在家里、还是在车上。久坐会导致身体的各个系统出现问题,如血液循环不畅,肌肉萎缩,骨骼变脆,代谢减慢,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炎症增加,等等。

这些问题会增加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癌症、抑郁症、认知障碍等。这些慢性病又会增加死亡的风险。

例如,一项涉及近80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比坐着的时间少于4小时的人,死亡的风险增加了10-20%。

那么,如何打破久坐的恶性循环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多走走。走路是一种能够有效中断久坐的运动方式,它能够帮助身体恢复活力,改善各个系统的功能,降低慢性病的风险,延长寿命。

根据一项涉及近15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如果每天走路20-40分钟,就能抵消久坐带来的死亡风险的一半以上。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10小时的人,如果每天走路60分钟,就能抵消久坐带来的死亡风险的全部。

因此,50岁后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久坐的人群,应该养成每天走路的习惯,以减少久坐的危害,提高生存的质量。

走路的时间不一定要连续,可以分成几个小段,每隔一段时间就起来走走,或者利用上下班、午休、休闲等时间走走。

走路的速度和强度也不一定要很快或很大,只要能让身体感到轻松和舒适就可以。走路的目的不是为了竞赛或者瘦身,而是为了健康和快乐。

三、每天运动、周末运动和只运动三分钟,哪个更有益?

运动是一种能够增强身体和心理的活动,它能够帮助人们抵抗各种疾病,延缓衰老,提高幸福感。但是,运动的方式和频率也会影响运动的效果。

有些人每天都坚持运动,有些人只在周末运动,有些人只运动三分钟。那么,这些不同的运动习惯,哪个更能让人长寿、防癌呢?

根据一项涉及近64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1%,患癌症的风险降低了21%。

而且,运动的时间越多,效果越好。

每周运动450-750分钟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9%,患癌症的风险降低了2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运动的总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然而,多提醒大家一点:运动要在自己能够负荷的范围内!过度运动反而对身体有害,像膝盖关节炎、膝盖滑膜炎、诱发心衰等都不容大家不重视!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过度运动了呢?运动结束后很难平静下来、感觉自己失去了活力、肌肉酸痛等等感触都是我们可以参考的标准。

但是,运动的总量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运动的分布也很重要。同样是每周运动150分钟,有些人是每天运动,有些人是只在周末运动。那么,这两种运动习惯,哪个更好呢?

根据一项涉及近64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运动的人相比只在周末运动的人死亡率下降了4%,而患癌风险也降低了5%;这足以说明运动的均匀性对于健康也至关重要。

那么,如果时间很紧张,只能运动三分钟,是否还有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一项涉及近10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进行三分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比不运动的人,死亡的风险降低了13%,患癌症的风险降低了9%。这说明,运动的强度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运动的总量、均匀性和强度都是影响人们的寿命和癌症风险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建议50岁后的人群,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最好是每天运动,运动的强度应在中等或稍高于中等的水平。

当然,运动的方式和频率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而定,不要过度或不足,要适度和适时。运动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要学会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