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某家庭因为吃酸汤子引发中毒,造成8人死亡,酸汤子是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之所以会中毒,很可能是因为在冰箱中冷冻近一年时间,一开始有许多人认为是黄曲霉素超标,但是后来经过鉴定是酸汤子被一种叫做“椰毒假单胞菌”的致病菌污染,产生了一种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

椰毒假单胞菌最早是荷兰科学家在印尼爪哇岛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发现的,那种食物叫“tempe bongkrek”,是以大豆和椰子粉发酵制作的,这就是“椰毒”的来源。

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一般只有在120℃环境下1小时才能杀灭。也就是说别以为煮熟食物就可以破坏毒素了,熟食照样可以让你们中毒。

致死率在40%-100%之间。而且没有特效药治疗,只能采取一般的催吐、洗胃、清肠措施,同时针对患者的症状轻重予以对症治疗,比如保肝、保肾、降低颅内压等。由于中毒者常居于农村、山区,卫生意识差、医疗条件有限、交通不便,往往导致治疗延误,造成死亡。

米酵菌酸多出现在谷类发酵制品,比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变质银耳和木耳及薯类制品,比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还有就是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等湿米粉,尤其是散装销售的,容易遭受到米酵菌酸的污染。

米酵菌酸中毒曾经是中国非常头疼的公共安全卫生问题,、1953-1994年,椰毒假单胞在十几个省造成至少3300人中毒,死亡约1400人,死亡率超过40%。1990-2006年广西共报告19起吊浆粑中毒事件,121人中毒,死亡76人,死亡率超过60%。

米酵菌酸在中国被广为人知还是在八九十年代制造了著名的银耳惨案,在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人工种植银耳的规模越来越大,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陆续出现了一些集体中毒事件。变质的主要原因有的是在种植环节就有污染,产生“塌耳”现象,也有的是在储藏环节的污染导致变质。此外,银耳罐头也曾导致类似中毒。

1984年,山东东平县和河南郑州附近连续出现两次银耳中毒,共有110人中毒,死亡9人。

1988年河北省巨鹿县19人中毒,死亡5人。

为此,一些地方和部门专门有规定,鲜银耳不允许售卖。人们也逐渐习惯购买干银耳,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公共卫生越来越注意,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也越来越少。

这些年主要是出在泡发木耳上,因为许多菌类都含有营养成分,可以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干的时候,微生物没法生长。一旦泡水,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多种微生物,变成培养基。

所以不要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制备发酵米面制品;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而且家庭制作要注意冷藏储存和及时食用,泡发木耳、银耳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应食用;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宜过长,黑木耳浸泡后如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粘液产生,应立即丢弃,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要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

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如果出现可疑症状,立即就诊。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主要表现为: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